小学品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海量论文库 >> 小学论文 >> 小学品德 >> 浏览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7月20日
 近年来,广大教育教研工作者,都在积极努力地探讨不断改进,尝试着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但纵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很多教师还没有解脱“一言堂”和“封闭式”教学方法的桎梏。为改变这种不良

 近年来,广大教育教研工作者,都在积极努力地探讨不断改进,尝试着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但纵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很多教师还没有解脱“一言堂”和“封闭式”教学方法的桎梏。为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必须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开放式”课堂教学,即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打破陈旧的“封闭式”教学常规,废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彰显人文精神,树立合作观念,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一个情感浓郁、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活动”、“体验”,求道理,悟真情,培养能力。

  一、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畅想思辨,充分活动,探求真理
  目前,很多教师上品德与社会课时,仍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硬性灌输,重“一言堂”而不讲“民主活动”,重传道继承而忽视“激情感悟”。不让学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良莠现象,不让学生表明自己的爱憎观点。控制学生辨别是非,强制学生言听计从。乏味专行的教学,把学生囿于没有兴趣、毫无感情的环境中,被动而厌烦地“陪伴”着布道者,度过这“漫长”的一节课。这样,极大的损伤和扼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泯杀了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因此说,这种“封闭式”“保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废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加强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与活动。这就给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阐明了新理念,表明了教学方法和方式。因此,教师自身观念要更新,自身角色要转换,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巧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激情、轻松愉快的空间里畅想思辨,充分活动。同时要改变以“教材为本”,指教“教材”的课堂教学观。遵循课程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了解国情民情,涉及社会现象,结合相关事例,展开探求真理的活动。课堂活动的方式要有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如,“小组合作讨论”、“分组大辩论”、“查询资料”、“交流信息”、“过门闯关”、“知识竞答”、“奇思妙想”、“实话实说”、“现场采访”、“即兴演讲”、“擂台赛”、“趣味科普园设计”、“灵感小制作”等。让学生在这丰富多彩而又愉快的活动中,自求知识,自悟道理。让学生在这民主合作、能以展示内心世界的环境中,培养道德意识,建树健康理念,增强辨别能力。
  二、让学生回归生活,亲历体验,感悟真情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因为情感是鼓舞激励某一行为,并指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情感的产生是要经过借助亲历体验而“内化”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在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回归生活,亲历体验,感悟真情。而目前,很多教师仍然是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读课文,分析道理。 不能说这样的课没有效果,但可以说效果甚微。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再机械的、教条的讲课文,传授道理了,而应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真实的感受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比如,让学生尊重和帮助残疾人和尊重残疾人。如只是讲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很大麻烦,内心会有很大痛苦,并要求每个学生帮助等。可是,对于一个没有残疾人生活体会的人来说,无论老师怎样说,也难以产生对残疾人的真正的情感。只有让学生进行体验,如用一只胳膊穿衣服、系腰带、蒙上眼睛取东西、一条腿走路等。才能使学生较深刻理解一个残疾人的苦衷,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演一演,练一练,做一做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自我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观念。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留有空间,在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时,可以有课前准备阶段,带学生到校园去观察,搜集一些信息资料,通过记录、调查、采访来了解学校 ,然后就是课堂交流,汇报。最后还有课后延伸活动,了解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决定了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到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四、设开放式多元评价,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的宝贵的角度加以珍视。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的方法也随着转变,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多以描述、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学生作品评价等。评价的主体从被评价者到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同时,学生家长,教师等其他人员参与。使评价更民主。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评价,并把学生的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评价转换成自我教育的活动。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实施者、开发者。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还设定了一类辅助性评价──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旨在使家长不但能变成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策略研究
下一篇:小学品德课应拓展社会生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