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含有较多创新成分的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创造思维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1.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甚至是漫无边际。但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孩子们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我们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不断地问自己:“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瓦特看到大壶水开了之后自问:“壶盖为什么会响?”正是这些我们看来有些愚蠢的问题,造就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孩子们的提问,我们教师有时可能认为是可笑的。但对于他们来说是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严肃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提问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角色置换、打擂台等。例如:我在讲《内蒙古草原》这一课时,采取了小竞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课前学生们收集大量关于草原牧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手中资料的内容或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内容自由结组。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内容,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每组学习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他三组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向这一组的同学请教。学生们都想提出问题难住对方,这激发了他们提问的兴趣,他们逐渐地想问、敢问,也乐于提问。我还采用角色置换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当老师,向其他学生提问。这样也同样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的形式还有很多,但都要围绕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学生方法,引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发现: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善问。我在教学中先指给学生思维的对象或方向。让他们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也就是为学生引路。
1.根据课题学会提问,确定学习方向。
在社会课本中,许多课文题目都反映了这课书的主要内容。学生如果能够围绕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那么就会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例如:我在讲《林则徐虎门硝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引生提问。学生提出了:林则徐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硝烟?什么时间在哪里硝烟?经过如何?结果怎样?等许多问题。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线索,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十分的清晰。
2.抓住独特之处发问。
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要让学生学会对比,抓住其特点,寻根朔源,探究原因。在课上,我们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独特之处发问。例如:讲《新疆的沙漠和绿洲》一课时,这里干旱少雨是其主要特点,我让学生与自己生活地区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这里会干旱少雨、沙漠广布?讲藏族地区的服饰特点,我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穿着,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种“露”一只胳膊的奇特穿着?进而研究人们的穿着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与其环境密不可分,这样引导学生抓住不同区域特点提问,可以更明确地让学生看到事物间的联系。
三、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提问。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哪怕有些问题“不象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需要老师的鼓励,一次提问就是孩子的一次尝试,我们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尝试与好奇心。
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寄希望于老师,让老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用不大。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在推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解决这些问题。比较简单的,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划、找找、想想自行解决。稍难一些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解决,运用集体的力量去攻克难题,对于教学中难于回答的疑难问题,我们可以课下共同查阅资料,共同探讨。教师应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又会促使学生课下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