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确是当务之急。现在我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关键词:思品课 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又称为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它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
现在我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
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CD片中挑选《立木为信》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果”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二、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
例如外出听课,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是组织班级中的几位同学演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在班级中总是为一点小事而和别人斤斤计较,经常和别人呕气,搞得在班级中人缘不是很好。然后老师让大家讨论:这位同学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度量小的人。另外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应积极进行良好的班集体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星”之类的评选。
三、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境和多媒体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
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现代家庭中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要让这些孩子通过观察、换位体验等活动了解弱势人群的生活困难,激发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们,明白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伸出自己热情的援助之手。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我们不懈努力,将孩子们引入健康人生的正确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