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有效性是新课改下品德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师探索的重要方向。本文对提高品德课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一、做好课前准备,为课上活动铺垫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料,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去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首先,广泛查阅、收集资料。为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可以让学生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这些资料,以便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如在教授《秋游回味》一课之前,教师让学生收集最近一次秋游的活动情况,如游览地的风景、游览地的建筑物,秋游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用照片或者图画、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并从中体会秋游的乐趣。其次,调查、参观访问。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参观访问,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伟人故事等。如《秋游回味》这一课中,也可以组织一次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名人故居的活动,将品德教学融入到实践中,让学生产生共鸣。这些课前的各项准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交流,让学生乐在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见,品德教育并不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它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如教授《我的好习惯》一课时,笔者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创设若干个情境:让一组小朋友表演吃饭前洗手与不洗手;让两名学生拿着座机互打电话,一个同学以礼貌的方式打电话,另一名同学打错了电话,却还直接挂断电话。在活动的过程中,一些习惯的问题就会一一呈现出来:餐前不洗手对不对?打电话时,你是有礼貌的吗?遇到有人拨错电话,你怎么处理?你拨错了电话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乐在其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交流的益处,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体会角色扮演的乐趣,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学习空间,延伸课堂的空间
小学生的智力与心理正处在成长与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对发现、探索等有着特别强烈的要求。而教材里的文字和图片案例是有限的,教学时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教材上,就局限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有限的课堂产生无限的知识。如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可以进行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与文字,然后根据图片与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或者也可以来画一画,将自己觉得家乡最有特色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讨论一下家乡的名人事迹,说说家乡最出名的人物以及历史遗迹等。或者还可以来唱一唱,将自己觉得最有家乡特色的民谣教同学们来唱一唱,这样会使学生增加对家乡的自豪感。又或者可以说说家乡最出名的特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带有关的特产来课堂,让大家一起品尝来自不同地方的特产。拓展学习空间,不但可以扩展内容,还可以拓展课堂形式,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去大自然中体验、感受,这样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以及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总结,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以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品德课教学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在这个最后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巩固得更加扎实,学习效果也更好了。激励是指对学生的评价。对小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注重方法,要符合他们心理的发展水平,且小学阶段的评价应该是表扬多于批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比笼统的表扬会让学生更加的有自信。比如:某个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平时响亮了点,与其夸张地说“你真棒”,还不如告诉他“噢,原来你的声音很好听。”“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帮助同学,在班上一定有很多好朋友,老师祝贺你赢得友谊。”“你画的春天真美,这只小燕子好像要从画纸上飞出来了,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看吗?”类似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学生就能从中体验到自信。总结与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学生自我总结或者教师引导总结的过程中,让学生巩固知识;在合适的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提高小学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