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的气候非常特殊。白天,火红的太阳经过沙石的反射和热量的累积,能把人活活烤死;夜晚,旷野和荒凉在一无遮掩的情况下泛滥,又能把人冻僵。
尽管沙漠气候如此可怕,美国印第安人,却能颇觉安适地住在那里,因为他们的建筑有逢凶化吉的功用。
在沙漠里,印第安人的墙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它的厚度恰到好处──白天炽热的艳阳晒不透那向阳的墙壁,正将热透时,夜晚就已经降临。于是在外面酷寒难耐的夜里,那晒热的土墙,正慢慢散发出它白天储存的热量,使室内变得温暖。
如果那墙薄一些,白天室内就会变成烤箱,夜晚也不能散发足够的热力。如果墙再厚一些,白天固然不至于火热,却因为透不过热力,而变得寒冷。
印第安人是无比智慧的,他们能够在沙漠恶劣的气候之中度过安适的日子,得益于他们所构筑起的厚度适中的墙,他们将墙的薄厚把握得十分准确,也正是这样的准确适中,才取得了很好的冷热效果。
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把握这样一个度,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一个适中的力道,这个力道既能使学生深受启迪,也不至于让他们敬而远之,感觉到遥不可及,或者伤其心灵,在心里埋下成长的阴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的个体,而我们的教育也因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而有所差别,施以统一的教育内容,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是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的。也许对于某些学生恰到好处,而对于某些学生却少了几分教育的力度,但对于另一些学生却是多此一举。正是因为学生的多样性才促成了我们教育的多样性,才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具有难度,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小心谨慎,细心把握。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像对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又如何不让我们小心呵护呢?而我们进行的教育又如何不需要认真思索呢?
对于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教师些微的言语或许就会伤及其心灵,给其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学会教育的方式,在娓娓道来之中渗透期待,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启示,不需要过多的责怪,只需要过多的等待,等待着其自省,等待着其改过,相信其必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理解。相信柔软的教育方式定然能够带来教育的惊喜,给双方一个满意的结果。
对于另一些孩子,必要的批评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暗示对于他们来说起不到作用,提醒也是一种枉然,这就需要教师加大教育的力度,有时晴天霹雳也许较之润物无声更有效果,身上的毒瘤也需要尖刀去剜除。教师莫不能做个“杨不管”,对这类学生不管不问,任由其自主发展,批评教育权是教育法规赋予的教师的权利,需要教师大胆去用,灵活去用,不过用的过程需要注意方式,需要注意教育的力度。
教育其实也就像除草,有草的地方要除深些,保证杂草除去,没草的地方除浅一些,保证水分不至于流失,而深浅还要注意不要伤及庄稼的根苗,影响作物的生长。教育需要这种游刃有余的力度,需要教师细心拿捏,小心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