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主要课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用多元化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针对教学环节中的课堂评价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评价;作用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生活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社会文明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渐渐脱离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真正做到触及学生的心灵、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重视课堂评价的作用并合理对其加以利用,是教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极佳手段。
一、课堂评价在课堂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在新课标规定的指引下,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摆脱枯燥的理论,通过大量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起到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增长社会常识的作用。因此,在这门课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丰富。教师运用讲故事、情景演绎和班级讨论的方法往往能够起到活跃课堂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然而,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果缺失了教师适当的评价,不但会让活动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德育目的,并且会让课堂呈现块状分布而缺乏完整性。
如,在“父母是如何挣钱的”课堂话题中,教师让学生扮演正在工作的父母进行情景演绎。在学生完成表演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演绎阶段教学成果检测和推动课堂继续进行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好”“演得很棒”“大家说他
演得好不好”的评价时,那么这一模块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表现出来。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评价中不应只包括对学生表演的评价,更应该包括对学生表演内涵与课程连接的知识内容的评价。比如,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表演很好,但是他在表演的工作中有什么错误、是不是认真都应该指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以达到整个活动模块德育的目的,顺利地向下一个教学模块过渡。
二、课堂评价对思维模式的培养作用
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是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重
要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用课堂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进行思考,而课堂评价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思路,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慢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也对学生实际的行为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对正确的、规范的行为作出积极评价,对错误的、违规的行为作出消极评价,据此让学生掌握做事情正确的方式,也是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在关于“火灾发生时”的课上,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评价,能让学生知道在面临火灾时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行为。在这堂课上,单纯的理论传授难以达到学生认识火灾的危害以及学到火灾的应对方法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人在火灾中的反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时,教师对讨论的掌控就要通过评价体现出来。教师在讨论结束的时候只有对讨论的结果做出评价,才能让学生得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认识到在火灾中正确的应对方式。
三、教师评语的作用
教师课堂上的评语可以分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个部分。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教师最常使用的就是正面评价。通过对学生提问,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组成的互动环节,教师既保障了课堂流程的顺利进行,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正面评价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正面评价的使用办法,给出学生最合适的评语,并控制课程的顺利进行。
与正面评价相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负面评价包括批评、干预学生的话语等。教师的负面评价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会打断教学流程、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等。但是负面评价在管控课堂纪律、约束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能否合理地利用负面评价,是考查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都追求课堂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但是否能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监测和控制。同时,课堂评价的方式也是对传统“试卷加印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摆脱以成绩为主的测评方式,能够在这门课中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增长社会常识,从而达到在评价中反省、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认识自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会哲.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7):147.
[2]王红艳,于洪淼.课堂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8):36-40,51.